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國文 人與出處




桃園國文 人與出處(請密切注意桃園考猜)
成語出處
「聞一知十」是指「顏回」。
「一傅眾咻」成語出自:「孟子」
「狐假虎威」的故事出自「戰國策」。
「懸梁刺骨」的是:蘇秦
「見賢思齊」出自「論語」
「倒屐相迎」是蔡邕為了迎接「王粲」,以致鞋子都穿反
「盡善盡美」出自「論語」
「民胞物與」出自:西銘
「報怨以德」:語出老子道德經
「焚膏繼晷」是出自:「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

成語解釋
公孫布被比喻「矯(讀「腳」)揉造作」
不禽二毛:不抓頭髮斑白的老人
比物醜類:能舉同類事物以相比較
絕甘分少:甘苦與共
鞭辟近裡:鞭策努力向學,功夫要切實
錦心繡口:形容一個人言語文章都極高妙
「綆短汲深」形容:「才疏學淺,不堪重任」。
「色厲內荏」是指:「外貌剛強,內心怯懦」。
古人名言
孟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孟子:「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
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奄。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主張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孟子論政:「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朱柏盧治家格言:「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事多戒言,言多必失,見色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尚法派主張「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
尚術派(申不害)主張:「循名責實,君操其名,臣效其形」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
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方法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荀子做天論,認為天是「自然的天」
北宋理學家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陸九淵:「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六經皆我註腳」,為學主張「尊德性」
曹丕:「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
清朝顧炎武標榜:「行己有恥」
王夫之:「禮記學記之義與大學互為表裡」
顧炎武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所謂聖人之道
古書名言
「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疏途」一語源出:周易繫辭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論語中的君子是:「無終實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管子牧民:「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管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莊子:「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荀子天論其主旨是在倡言:「天人之分」
荀子修身篇:「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省者也」
孝經開宗明義篇:「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儒者有十孔子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科學證實能提升學習效率的 5 招,沒有天生高智商也能練出吸收力強的「海綿腦」!



科學證實能提升學習效率的 5 招,沒有天生高智商也能練出吸收力強的「海綿腦」!


photo via VisualHunt
你是否常常有下列這幾種狀況:每次看一篇文章都要至少重複看兩遍以上才懂全篇的重點在講些什麼?還是在使用線上教學時,總要按著重播的按鈕好幾次才看得懂課程在教些什麼?
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還有,這是個很正常的情況。
如果你正在學習一個新事物,那你一定要知道「認知負載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呢?
這就像是運動員要努力「經營、補充」自己的身體,才能提高比賽時的表現;我們也一樣 能夠「經營」且「影響」大腦處理資訊的方法 ,讓複雜的觀念或理論能簡單化。
別怕,我知道這聽起來很難,但跟著我看下去就沒問題了。

那到底什麼是「認知負載理論 Cognitive Load Theory」?

國外著名學者 John Sweller 在學術期刊上 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 上發表,認知負載理論的基礎主要是建立在「短期記憶」上。
而我們的工作記憶一次只能容得下 5-9 種項目;因此,如果我們要有效的學習,我們就得學著如何 不讓記憶「超載」

想要有吸收力強的「海綿腦」,謹記這五點

在認知負載理論的基礎下跟著以下 5 點做,就可以有效地預防資訊超載的問題,並且吸收新資訊更為快速且輕鬆!
廣告
1. 把之前學過的跟現在學的「連」起來
在你想開始學習新資訊前,先花個幾分鐘的時間好好複習一下之前所學過的資訊吧。接下來,再將原有的資訊以及新的資訊之間找出「連結點」,就像把點連成網一樣!這樣能夠使你用最有效的方法「經營」你的大腦。
等大腦習慣了這樣的方式,自然而然,之後你所吸收的新知識也會在大腦內達到最棒的效果。

2. 不要對「目標」太執著
人生中擁有「目標」是很重要沒錯,但任何東西過度了都是不好的; 當你過度專注於追求目標,有時反而白費了所有過程中的努力 ,搞砸一切。當你讓大腦想的「太遠」時,腦中工作記憶的負荷量只會讓我們沒有辦法處理更多的新資訊。要學會暫時拋下所謂的「目標」,專注於眼前的工作,才能在過程中達到最適當的效果。
3. 一次專心做好一件事就好
你有沒有聽過「人沒辦法一次完全滿足兩個人」?這完完全全可以套用在大腦學習上。
當你頻繁的同時在兩件事情上轉換模式,大腦中的記憶負荷量也會超載。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一次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4. 多使用同時刺激「視覺」以及「聽覺」的媒體
不管是在使用任何媒體或媒介時,盡量融合 「聽」與「看」 的資訊,如此能夠讓學習效率增加的同時,也不會讓大腦的記憶負荷量超載。
5. 減少不必要的資訊
要有效率地讓環境中的「感官記憶」進入大腦,就得去除環境中所有會令人分心的元素。舉例來說:當你在火車上戴著耳機聽廣播時,可以閉上眼睛,將你所聽到的在大腦中寫在一張紙上,這樣不僅結合了聽覺的元素,也將視覺的條件加了進去,更移除了環境中的擾人資訊,絕對增進大腦運轉的效率!
責任編輯:李恬芳
延伸閱讀:
科學保證:七個鍛鍊腦力好習慣,後天的聰明有可能!
讀書讀累了就跟朋友深入聊天吧!13 個科學證實的小技巧讓你的學習效率飆升
「效率高的人,是從不說忙的!」聰明分段 3 步驟,不論生活或工作都不再瞎忙
(參考資料:LifehackInstructional Design,圖片來源:VisualHunt,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林奕含事件引關注幸福盟:完善的性教育,可避免悲劇發生








臺灣新浪網 - ‎2017年5月5日‎
天下雜誌 - ‎2017年5月4日‎
風傳媒 - ‎2017年5月4日‎
必POTV (新聞發布) - ‎2017年5月4日‎

哈佛大學教我的「培養思考力3步驟」





哈佛大學教我的「培養思考力3步驟」

作者:林竹芸
思考力的培養是有方法的,而且可以在生活中時時練習,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觀察-思考-發想」如何在生活中運用?
編按:本文作者林竹芸目前為MIT麻省理工學院MBA學生,也是親子天下駐波士頓特約記者,曾在BCG(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三月初專訪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t Zero)「全球化能力」專案的首席計畫主持人,不僅帶回視野,也帶回方法。
維蘿妮卡・曼斯拉(Veronica Boix Mansilla)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也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t Zero)「全球化能力」專案的首席計畫主持人,負責全球化能力的養成、跨學科主題式教學的師資培育研究,目前駐地在華盛頓D.C.進行美國與亞洲之間的跨界全球化能力培養專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三月在美國華盛頓D.C.的美術館,訪談當天,維蘿妮卡・曼斯拉教授(Veronica Boix Mansilla)兩眼炯炯有神的說著她的全球化能力專案。仔細思考,維蘿妮卡本人就是「全球化人才」的實際案例,她從阿根廷長大、完成阿根廷教育學位、當老師,再走進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鑽研如何讓更多人成為世界公民,自己就是探索世界、與世界合作、參與世界進步的一員。
整場訪談下來,最讓我激動不已的是下面這個重要的學習,在此我想分享給各位老師和家長。
「學以致用」把知識用出來,有簡單上手的know-how了。
在哈佛的「零點計畫」,這方法叫「思考慣性培養法」(Thinking-Routine),採用三步驟「觀察-思考-發想」(See-Think-Wonder)。
第一步,只需要讓學生描述看到什麼。想像一個畫面,我把一顆小球放進碗裡,問學生觀察到什麼,學生可能回答:「我看到小球從上滑到底下,又再滑到上方」、「我從不同角度看,我看到小球好像不會亂跑(直線前進)」。
第二步,讓大家隨意猜想是什麼導致的,甚至是胡謅理由也行,學生一陣猜測後,老師再做解釋。
第三步,問學生在哪看過類似現象?知道這知識後,在哪用得上?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許,有學生能說出:「這就像開車上下坡,在安全的前提下,下坡不剎車,上坡不踩油門,是不是就省油、省錢了呢?」(別笑,創意跟怪才的天真發想,正是一線之隔呢)

林竹芸製作提供
把這個思考方法,拿來歷史課上研究「拿破崙的滑鐵盧之戰」的失敗原因,或許學生會猜想「野心能載舟,亦能覆舟」,最終聯想到自己:「未來的我,切記要避免狂妄,以免誤判情勢」,這會是另類的哲學訓練。
這個思考慣性培養法在數理、人文、雜學領域都適用。多練幾次,便能養成習慣。我私以為這個訓練,是培養「創意」與「獨立思考」最簡單的做法,而且,也適用於大人。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做法,幫我過去半年向芬蘭取經的「主題式教學」(Phenomenon-Based-Learning)下了很好的總結。以「教法」而言,芬蘭用的是相當類似的做法。只是芬蘭另外融入實作、校外採集資料等活動,師資訓練也不同,所以,效果更加顯著(未來有機會,再解釋芬蘭的師資培育)。
訪談結束後,曼斯拉教授興致盎然的問起我的芬蘭教育研究,似乎他又看到一個全新的「全球化能力」專案,能把芬蘭教育的亮點融入其中。或許不久後,我們也能看到曼斯拉教授把全球化能力研究帶進亞洲,帶進台灣。
*關於曼斯拉教授的其他採訪內容,請參考《親子天下》2017年5月號(第89期)
*關於「零點計畫」的「思考慣性培養法」,請參考:http://www.pz.harvard.edu/resources/thinking-routines-video

延伸閱讀

更多主題: 哈佛大學 零點計畫 思考慣性培養法

MIT麻省理工學院MBA學生,也是親子天下駐波士頓特約記者,曾在BCG(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擔任管理顧問。3月初專訪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t Zero)「全球化能力」專案的首席計畫主持人,不僅帶回視野,也帶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