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寫作技巧/立意取材 生離死別 vs. 生活小事


http://udn.com/news/story/6950/1546848-%E5%AF%AB%E4%BD%9C%E6%8A%80%E5%B7%A7%EF%BC%8F%E7%AB%8B%E6%84%8F%E5%8F%96%E6%9D%90-%E7%94%9F%E9%9B%A2%E6%AD%BB%E5%88%A5-vs.-%E7%94%9F%E6%B4%BB%E5%B0%8F%E4%BA%8B

寫作技巧/立意取材 生離死別 vs. 生活小事

2016-03-08 

去 年國中會考作文的測驗題目是〈捨不得〉,在說明引導中,先以搬家、畢業情境,點出「捨不得」的內在感受,喚起念念不忘、珍惜眷戀之情;接著暗示「捨不得」 可能形成的內在衝突,暗示人必須面對種種猶豫掙扎。因此在取材方面,只要是令自己無法捨棄或掙扎難抉的人、事、物、情感皆可為寫作素材。
閱卷老師發現,多數國中生常有取材大量雷同的現象。去年考生寫最多的是捨不得「親人死亡」,尤其寫「爺爺奶奶過世」特別多。有此現象可能是因大部分學生有個迷思,認為生離死別的故事較能吸引目光,因此很多同學寫捨不得爺爺奶奶死亡,期待獲得高分。
其實由說明引導中可知,取材與至親好友的生離死別並無不可(其實,仍有不少考生以此取材而能充分發展,情真意切,獲得6級分,此次師大心測中心網站公布的十篇最優作品中,就有兩篇。)只是這些生離死別的材料若非親身經歷,寫來必定索然無味;相反地,只要是親身經驗,且能描述事件過程中的心境轉折,或是收穫、感受,就算取材生活小事都是絕佳作品!
例如去年〈捨不得〉一題,師大心測中心挑了兩篇寫得特別好的文章公布。
取材一:以「捨不得捐書」為材料
乍 聽之下,大部分學生會認為以這種生活小事為材料無法為文章加分,殊不知本文為滿級分佳作。作者敘述年幼時在書籍中得到的快樂。事件轉折點是媽媽決定將書籍 捐出,他便集中筆墨描寫今昔對比與捨不得之情。最後他以媽媽的開導,開始思考捨不得的情緒,結尾則陳述從不捨中釋懷,體會「有捨就有得」的道理。因為詳述 其心境轉折且論述有深度,得到閱卷委員的青睞!
取材二:以「捨不得冰箱」為材料
考生生動描寫冰箱與自己日常生活的密切關連,以及其終被父母殘忍遺棄的不捨,並能透過擁有新冰箱後的心理轉變,進一步闡述「所不捨的是物的本質而非物品本身」的體悟,以凸顯文章主旨,因而獲得滿級分。
由 上述可知,若取材自看似轟轟烈烈的生離死別,卻只是平鋪直敘,就會流於平淡。相反地,雖取材生活小事卻能提及從事件中得到的體會或是心境上的改變,深入描 述內心感受才能感動人心、引起共鳴。寫作時,生命中的大小事件都可作為寫作素材,能扣題的材料,就可達一般水準;若能生動地描摹事件、畫面,表達更深刻的 感受,或更進一步在材料中拓深理性思辨的空間,無論是「生離死別」抑或是「生活小事」都是絕佳的寫作材料。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曹雅芬撰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