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考完試,然後呢? 跨越升學藩籬 自問「學習的理由」





考完試,然後呢? 跨越升學藩籬 自問「學習的理由」


2016-11-23 16:13聯合新聞網 文章提供/親子天下\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這是楊逸帆十四歲時,反覆思索的問題。
如今楊逸帆已經二十一歲,他的提問更加深刻:「人類的社會究竟怎麼了?」、「我們的教育發生了什麼事?」
楊逸帆的提問,戳中了很多學子的心聲。他對社會問題的思辨,連很多大學教授與學者都莫衷一是,尚未找到所謂的標準答案。
見過楊逸帆的人,很難不注意到他如哲學家般的的談吐與氣質。他像個小大人,有著超脫年齡的成熟與穩重。「不太乖教育節」策展人蘇仰志觀察:「你很難想像跟一個年輕人,可以把教育談到這麼深。」楊逸帆外表稚氣未脫,體內卻彷彿住著一個五十歲的靈魂。
讀小學時,楊逸帆就已廣泛學習心理學、營養學與傳統中醫;十四歲時,扛起攝影機,拍攝教育長篇紀錄片「不想考基測」。高中還沒畢業,就已遍訪台灣教育界的相關人士、教育部官員、政府行政首長、學校校長、老師、學生與家長。從「不想考基測」延展淬鍊而成的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在二○一五年入圍第三十八屆亞美影展(AAIFF),是當年唯一入圍的台灣紀錄片長片。截至目前為止,這部累積從十四歲拍到二十一歲的片子,已入圍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印尼、台灣等九個影展。七年持續的探索,在片中「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的沉重提問,深深觸動許多曾經、或正與考試文化搏鬥的心靈。
青年教育改革家 楊逸帆 圖片提供/親子天下
青年教育改革家 楊逸帆 圖片提供/親子天下

童年:用專題取代測驗的教育

楊逸帆是典型體制外長大的孩子。
孩童時期就讀的宜蘭人文國中小,沒有圍牆,也沒有排名。這所學校採適性教育,沒有標準課程,有的同學得坐在教室裡乖乖上課;有的必須走出教室,下到田裡去農耕;還有同學被老師叫去爸爸公司上班,建立親子關係。課程的設計,完全量身打造,讓孩子的才藝與天賦自由發展。學校裡的老師個個有三頭六臂,集教導、訓導、輔導於一身,陪伴著孩子快樂學習。
人文國中小以專題報告取代智力測驗,學期結束時,學生不會領到一張成績單,但會擁有厚厚一疊的成果報告。小學五、六年級時,楊逸帆就做過很多有趣的專題報告。例如,原本想研究牛奶會致癌,卻意外學習到人體會自動平衡鈣質,多補鈣也沒用。天氣愈來愈熱,學校又不能開冷氣,所以開始研究各種能源的優缺點,發現原來太陽能板製造過程會產生劇毒,水力發電會淹沒城鎮,建造大壩可能引發地震。透過自主學習,他學習到「沒有一種能源是完美的」。
「這些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不必用分數來證明學生的學習成果。」楊逸帆說。學生的自我覺察本身就是很大的回饋,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可從中獲得自信,也可以看見自身學習上的不足。

關卡:當身心全被考試佔據,遊戲規則主導一切

這樣一所開放、創意的學校,卻在二○○九年時,不得不面對第一次基測的現實。當時人文國中還沒有高中部,第一屆畢業的國中生無法擺脫制度,必須跟體制內其他學生一起考基測。觀察到好朋友參加基測後,帶來無形的變化,引起楊逸帆的好奇心,他決定扛起攝影機,拍攝朋友考基測的心路歷程。拍攝那年,那年他才十四歲。
「原本拍攝我們學校,是想讓人看見希望。」楊逸帆回憶拍攝之初,一直希望證明從人文國中小出來的學生,一樣可戰勝考試的魔咒。但是卻一步步見證了「從希望走向失望的過程。」楊逸帆緩緩的說。
「我的好朋友達文西,比我更有想法,比我懂更多。」楊逸帆口中的達文西,是他國中最好的麻吉。還在國小時,達文西就用積木做出彈珠超人、製作3D動畫,當時3D動畫根本還未面世;從未學過音樂,不到半年,達文西就可即興演奏,展露過人的音樂天份。
達文西與楊逸帆在一起時,總是達文西在滔滔不絕,講量子力學,講宇宙大爆炸,談新加坡政策與印度金磚四國,楊逸帆總是點點頭,微笑聆聽。在他眼中,達文西是個聰明絕頂、性格幽默又充滿創意的人,「他根本就是個奇葩。」
但是像達文西這樣聰明的人,也被基測打敗了。「原本達文西不把體制看在眼裡,他知道自己很聰明,但嚐到甜頭後,開始覺得:『哎!我也可以考試。』」達文西也有沒考滿分的時候,於是他開始花更多時間追求表面上的成績,到頭來,他的生活只剩下了考試。
「到了大學時,他的才華都沒了。」楊逸帆搖搖頭,看到天才變成普通人,真的好扼腕。
「我真的不懂為何會變成這樣。」楊逸帆感到困惑,對整個教育體制究竟是在培養人才,還是扼殺人才,提出深深的質疑。
到了楊逸帆這屆,他可以不用考基測的。但為了理解升學壓力,決定親自體驗,準備考基測。過程中,他發現自己漸漸變成達文西。「再差一分,社會就滿分了。」、「再差兩題,就可解完了。」、「拍片太耗時了,應該多花時間讀書準備。」幾度楊逸帆為了考高分把攝影機放下,忘記了當初拍攝與學習的目的。
透過實地體驗,楊逸帆看到「遊戲規則」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我開始認知到,求生、爭取認同這種生命本能,會在遊戲規則的設定之下,影響你向前走的方向。」楊逸帆提出自己的觀察。

省思:當教育方向轉變,才能徹底改變行為

幾年下來,好幾件事件影響楊逸帆,讓他愈來愈聚焦在教育改革這條路。
他一位從小一起在田裡玩到大的好朋友,是個原本天真快活的小男孩,卻因為考不上好學校,決定改去混幫派。自己的堂姐每天深夜苦讀到半夜兩、三點,在學校用功讀書,成績好的朋友慫恿她,「來玩嘛!幹嘛那麼認真」。成績爛的同學酸她是虛偽,最後為了課業犧牲了健康,放棄了友情,被家裡逼著考大學,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
周遭人物真切的生活經歷,讓楊逸帆的心中萌生了許多的不忍。「我本來想當醫生的,但即便我醫好一個黑幫混混的身體,我是否能讓他回到當初那個充滿希望,而不是自暴自棄的他?」
幾年下來,楊逸帆有了深切的體悟。人類的痛苦來自於人類不懂得跟土地相處。我們把永世的贈禮在一世耗盡,我們不懂得跟社會體制互動,看見不公不義,卻又成為共犯結構;我們不懂得跟周邊人相處,不懂得跟自己相處,我們以為愛別人,卻傷了別人。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空虛,如何面對空虛,面對孤獨。
家庭、學校、媒體還有社群等場域,必須扮演好的教育功能,才能徹底改變人類的行為。
現在的楊逸帆,不只創立《Awakening青醒》青年教改團隊,致力打破升學體制迷思,二○一六年八月,他進入由矽谷創業家創辦,沒有教室也沒有校園圍牆的「世界大學」(Minerva University),大二後所有課程,都將透過線上的「主動學習論壇」(Active Learning Forum)進行,以專題討論形式授課。「要改變現在的社會模式與規則,我需要更多論述研究的能力,還有一個被認可的身分,」他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如是說。
楊逸帆持續尋找著學習的理由,讓故事從考試考完之後,才開始講起。
《不太乖世代》圖片提供/親子天下
《不太乖世代》圖片提供/親子天下

雜学校/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展

►舉辦時間:2016.11.26 (六) - 2016.11.27 (日)
►活動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展覽完全指南
親子天下雜學亂講講堂:邀請6大創新教育達人精采短講:蘇仰志、溫美玉、陳安儀、金克杰、Amber張淑玲、果哲,只在雜學校。
(文/李佩芬 攝影/曾千倚 本文出自《不太乖世代:不是叛逆,更不是反骨,而是堅持乖乖做自己!》,親子天下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