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國文 人與出處




桃園國文 人與出處(請密切注意桃園考猜)
成語出處
「聞一知十」是指「顏回」。
「一傅眾咻」成語出自:「孟子」
「狐假虎威」的故事出自「戰國策」。
「懸梁刺骨」的是:蘇秦
「見賢思齊」出自「論語」
「倒屐相迎」是蔡邕為了迎接「王粲」,以致鞋子都穿反
「盡善盡美」出自「論語」
「民胞物與」出自:西銘
「報怨以德」:語出老子道德經
「焚膏繼晷」是出自:「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

成語解釋
公孫布被比喻「矯(讀「腳」)揉造作」
不禽二毛:不抓頭髮斑白的老人
比物醜類:能舉同類事物以相比較
絕甘分少:甘苦與共
鞭辟近裡:鞭策努力向學,功夫要切實
錦心繡口:形容一個人言語文章都極高妙
「綆短汲深」形容:「才疏學淺,不堪重任」。
「色厲內荏」是指:「外貌剛強,內心怯懦」。
古人名言
孟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孟子:「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
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奄。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主張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孟子論政:「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朱柏盧治家格言:「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事多戒言,言多必失,見色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尚法派主張「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
尚術派(申不害)主張:「循名責實,君操其名,臣效其形」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
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方法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荀子做天論,認為天是「自然的天」
北宋理學家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陸九淵:「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六經皆我註腳」,為學主張「尊德性」
曹丕:「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
清朝顧炎武標榜:「行己有恥」
王夫之:「禮記學記之義與大學互為表裡」
顧炎武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所謂聖人之道
古書名言
「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疏途」一語源出:周易繫辭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論語中的君子是:「無終實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管子牧民:「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管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莊子:「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荀子天論其主旨是在倡言:「天人之分」
荀子修身篇:「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省者也」
孝經開宗明義篇:「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儒者有十孔子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