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ansci.asia/archives/135769
用一張圖學會專業知識寫作心法:怎樣得到學測國語文寫作測驗那 21 分?
原始研究出來看,我讀著讀著,驚覺我竟然曾經讀過這篇短短的研究!
但就跟研究中所探討的一樣,在這個案例裡,我記得這份研究,但記不得出處,好在有搜尋引擎,我在 Google 上輸入「Google 效應 PanSci 」立刻在泛科學上找到了這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的文章,接著又找到這篇摘自《數位痴呆症》一書的摘文,而泛科學作者蔡宇哲老師也為國語日報寫過一篇,可見這篇研究之熱門。(編按:太多篇了就看這篇吧 《萬事問google 對我們的記憶力有什麼影響?》)該研究是現代人對 Google 等網路大神的依賴性是否已經讓我們的大腦與之共生,在維基百科上還有條目呢!
我看了以後,覺得或許可以用這次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的題目為案例,來介紹一下我在線上課中提出的知識寫作架構圖。學測的題目是:
不管是遇到什麼題目都可以從熱點(流行文化、節慶、名人)、場景(熟悉場景、架空場景跟破牆場景)切入,用得好可以幫助你脫穎而出。但不用執著,如果一時想不到,就跳過問題一,直接進入問題二。
在考試時,考生要做的則是讓閱卷者感覺跟自己貼近一點,同時展現出自己的觀點從何而來,這也連接到下一個部分。
而如果是在考試,而且問的是考生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考生要做的講清楚在自己立場背後的思維邏輯,可參考示範如下:
在我們相信研究或知識探索的過程可信的前提下,我們對於結果還是要有一定的審慎。如果是相關就不能寫成因果,如果是在實驗動物身上得到的就不能一下子推論到人身上。對考生來說,就是要避免過度推論,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太滿,適當地收回來。可參考以下示範:
對考生來說,如果文章大致寫完,就可以花時間改改修辭,讓文章活潑一些,在閱卷老師眼中亮起來。如果是意圖打造個人品牌的專業人士,則是要好好思考整篇文章的調性,因為這就代表了專業人士的形象,是幽默還是嚴肅,是狂放還是慎微,是可愛還是高冷,是樂觀還是厭世。
接下來兩個部分,在學測時用不著,但如果是知識寫作者,想讓文章效果更好、讓讀者更信任你,則千萬別漏寫,這兩個部分是「知識的出處在哪裡?想知道更多要讀什麼?」以及「哪些圖文影音可以搭配文字,讓讀者讀起來更舒適、更深刻?」
寫文章要寫得順,最重要的還是增加高品質的輸入與輸出。就如同這次國語文寫作能力題目所討論的主題,我們現在人整天在網路上,閱讀量其實不小,但品質可能不夠好。同樣的,現代人也有很多寫作的機會,但在社群媒體上發心情文或是在通訊軟體上聊天,可培養不出什麼好的寫作能力。
以上是知識寫作架構圖的簡單說明,希望能把自己的這一套方法提供給有需要的朋友。
華文世界唯一針對專業知識傳播/科普傳播需求者設計的課程上線了!請看全台最大科普網站 PanSci 泛科學、Punchline 娛樂重擊、NPOst 公益交流站總編輯、全球之聲中文版發起人鄭國威把自己掏空,告訴你如何把艱深難懂的硬知識,變成不分享會死的熱門文章!
今年的學測剛結束,我以及同溫層裡的朋友雖然都早就遠離高中的年紀(看遠方),但因為有不少教育圈的朋友,所以浮出不少討論,其中最受關注的竟是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跟過去我記憶中的作文考試不同,考卷上不是丟給你一個像是「孝順」、「論公平」、「我的祖母」之類的題目,而是個
2011 年的心理學研究圖表!同事幫我找了但就跟研究中所探討的一樣,在這個案例裡,我記得這份研究,但記不得出處,好在有搜尋引擎,我在 Google 上輸入「Google 效應 PanSci 」立刻在泛科學上找到了這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的文章,接著又找到這篇摘自《數位痴呆症》一書的摘文,而泛科學作者蔡宇哲老師也為國語日報寫過一篇,可見這篇研究之熱門。(編按:太多篇了就看這篇吧 《萬事問google 對我們的記憶力有什麼影響?》)該研究是現代人對 Google 等網路大神的依賴性是否已經讓我們的大腦與之共生,在維基百科上還有條目呢!
我看了以後,覺得或許可以用這次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的題目為案例,來介紹一下我在線上課中提出的知識寫作架構圖。學測的題目是:
「二十一世紀資訊量以驚人的速度暴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文長限 400 字以內。」寫個 400 字乍看很簡單,但可不能像平常在臉書上發廢文那樣寫,在考試時還有時間限制跟不小的壓力,所以一個好的寫作策略就更重要了。知識寫作架構圖改編自商業模式圖,分成九格,做法很簡單:以後遇到這類透過閱讀理解題的寫作題目,就回想起以下這張圖。(最下面有好記憶詳細版)
熱點與場景──消費者的注意力在哪裡?
你的消費者就是閱卷者,他大概是 30 歲到 50 歲左右的人,可能已經自組家庭,職業大概是老師,女性可能性較高,你認為他在閱卷當下那段時間會關注什麼呢?要找到一個會吸引他的熱點,以及他可能熟悉、或會感到新奇的場景,配合題目寫下開頭。以下是熱點的示範:熱點型
流行文化類:「在電影《駭客任務》裡,主角尼歐只需要透過程式輸入大腦,就可以立即學會武術。如今我們人人都能隨時透過手機上網查找資訊,但能查得到,就代表學得會嗎?」
節慶類:「農曆新年即將到來,許多人會在假期期間出遊,用 Google 查找飯店跟餐廳的資訊、出了門才用 Google 地圖導航,但如果突然失去這些方便的服務,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名人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番話恰巧回應了當代資訊社會中,人們對於網路科技對人類記憶與思考及創造力之影響的爭辯。」
場景型
熟悉場景:「在這個走到哪手機網路到哪,凡事問谷哥的年代……」
架空場景:「如果人類大腦直接連上網路,任何知識都可以隨時連網搜尋,我們會變得超級有創造力嗎?」
破牆場景:「正在閱卷替考卷打分數的你,要是電腦突然關機,之前儲存的分數紀錄都不見了,你還能回想起之前打過的分數嗎?」才 16-17 歲的你,可能根本沒有看過駭客任務,重點是你的目標讀者很有可能看過,這就是找尋熱點跟場景的時候最重要的關鍵,你得先搞清楚你是寫給誰看的?文章不是自己寫爽快的,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想,提供對他來說能有共鳴的熱點。當然,你也可以換成任何其他有關的熱點,例如福爾摩斯與他的記憶宮殿,只要你有把握可以用該熱點能在簡短一兩句內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並展現出差異。節慶類熱點需要你對日常生活深入觀察,而名人類就看你的本事了。
不管是遇到什麼題目都可以從熱點(流行文化、節慶、名人)、場景(熟悉場景、架空場景跟破牆場景)切入,用得好可以幫助你脫穎而出。但不用執著,如果一時想不到,就跳過問題一,直接進入問題二。
問題意識:為何讀者要知道這件事?
延續前面的鋪陳,這個部分就是要帶出一個設問,展現你真的搞懂出題者的意思。作法很簡單,如下示範:「當我們每天花好幾個小時上網,無時無刻不帶著智慧型手機,想到什麼問題可隨時查找,我們自然就不需要使勁記憶,也不需要思考能夠取得資訊的複雜策略,所以有人認為網際網路會讓人的記憶力跟思考力衰退,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你也可以從另一方角度來寫
「身為學生,我明白記憶複雜的知識並不輕鬆,也很花時間。隨時隨地可利用的網路科技改變了一切,讓人們不用幾乎再浪費精神跟時間記憶,有人便認為這樣的改變可讓人更專注於重要的事物,以及發揮創造力,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引出問題的方式還有很多,可自行發揮。這部分重點就是要激起讀者的好奇心,想繼續看下去。完成後就繼續下一部分。
誰:知識的創造/發現者是什麼樣的人?
這部分又分兩種狀況,如果是一般的知識或科普寫作,要寫的是知識的創造或發現者是誰,通常是某個研究者跟其團隊。如果是在像是學測這樣的考試,因為問的就是考生自己的觀點,所以就是要適當地介紹自己,告訴閱卷者自己與文章主題的關係,讓閱卷者知道為何你會有這樣的看法。以下是示範:「我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上網,遇到不知道的問題也很習慣立即上搜尋引擎,或是到維基百科閱讀條目……」讀者會對他理解跟能夠具象化的人物產生信任,信任帶來偏好。所以我都會建議專業知識寫作者,在引用研究或知識時,不要只是用「XX 國研究指出」、「有研究指出」、「調查顯示」這樣簡略的陳述方法,而是多提供一些研究者或團隊的細節,細節讓人安心,例如他們研究這方面知識多少年了、過去研究的題目有哪些、這個學校是什麼樣的學校、研究計畫的經費是哪個單位支持的……等等。不要花太多篇幅,只要兩三句話就有很好的效果。
在考試時,考生要做的則是讓閱卷者感覺跟自己貼近一點,同時展現出自己的觀點從何而來,這也連接到下一個部分。
怎麼做:得到此知識的過程跟邏輯?
這部分是重點中的重點。在知識文章中是要能介紹知識創造者/發現者的發現過程,在很多科學新聞或知識文章中,這部分時常被省略掉,因為介紹起來太麻煩,而且作者通常假設讀者只想要知道研究結果或這只是能用來幹嘛。但我認為唯有能夠好好介紹知識的探索過程,包括其中的失敗挫折,才是能協助讀者、啟迪思維的好知識文章。而如果是在考試,而且問的是考生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考生要做的講清楚在自己立場背後的思維邏輯,可參考示範如下:
「……我認為網際網路解放了記憶的負荷,因為記憶不代表學習,回顧古代中國八股取士的弊病,和許多國家依舊延續的填鴨式教育,雖然試圖讓學生大量記憶,卻都壓抑了社會的創意……」或是
「……我認為記憶是那些我們判斷後認為值得留下的知識,如果過度仰賴網路,就等同於把判斷交給了搜尋引擎或各種網路服務的演算法,由演算法代替我們思考……」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邏輯要通暢、表達方式要清楚。可以多用列點法,像是
「我認為 XXXX,有以下三個理由。第一,XXXXX,第二,XXXXX,第三,XXXXX」這樣的寫法可以幫助作者或考生很快掌握文章篇幅跟架構,但也可能稍嫌僵硬,有好有壞,得自己取捨。接著就到下一部分。
結果:這個知識告訴我們什麼?
接續上部分的研究方法跟邏輯說明,接著這部分則是講研究或知識告訴我們什麼。如果是考生,則是要在這部分清楚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們相信研究或知識探索的過程可信的前提下,我們對於結果還是要有一定的審慎。如果是相關就不能寫成因果,如果是在實驗動物身上得到的就不能一下子推論到人身上。對考生來說,就是要避免過度推論,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太滿,適當地收回來。可參考以下示範:
「從上述的討論,我認為網路科技的確降低了記憶壓力,幫助人們更快速協作與創造。儘管如此,我認為我們依舊該持續關注可能的負面影響……」或是
「雖然我認為網路科技的確對記憶跟思考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忽視了網路對創作力的解放。我很期待能夠更了解相關研究得到的結論,來驗證我的想法是否正確……」這樣除了可以避免話講太滿而出錯,也展現自己持續求真的態度。
展望:知道了這個知識,然後?
在知識寫作時,若只讓文章停留在提供知識,其實不太夠。提出展望,是為了給予讀者一種超越感,讓他們知道你除了原本的題目以外,還借力一蹬,有了更高一層的好奇心,在傳播這個知識給讀者之後,還要帶著讀者去思考下一步,並回看自己,讓知識討論跟自己連結起來。同樣,為了勾起讀者興致,可以用提問來起頭,或直接用反問作結,例如:「…搜尋引擎改變了人類記憶跟思維的方式,那麼越來越便利、普及的人工智慧助手又將造成什麼變化呢?……」或是
「…畢竟,身為準大學生,還有誰比我們更該在意網際網路對自己的影響呢?…….」
感受:你希望讀者讀完之後產生什麼情緒?
讓讀者產生情緒,情緒才會帶來行動,這也就是為什麼臉書要把讚變成多種情緒按鈕,就是為了讓人們更輕易地表現出情緒。當然,如果是希望讀者分享的專業人士作者,還有其他方式讓讀者樂於分享。但在考試時就沒這回事了,考生只要做到讓閱卷者讀完有所觸動就算不錯了。對考生來說,如果文章大致寫完,就可以花時間改改修辭,讓文章活潑一些,在閱卷老師眼中亮起來。如果是意圖打造個人品牌的專業人士,則是要好好思考整篇文章的調性,因為這就代表了專業人士的形象,是幽默還是嚴肅,是狂放還是慎微,是可愛還是高冷,是樂觀還是厭世。
接下來兩個部分,在學測時用不著,但如果是知識寫作者,想讓文章效果更好、讓讀者更信任你,則千萬別漏寫,這兩個部分是「知識的出處在哪裡?想知道更多要讀什麼?」以及「哪些圖文影音可以搭配文字,讓讀者讀起來更舒適、更深刻?」
寫文章要寫得順,最重要的還是增加高品質的輸入與輸出。就如同這次國語文寫作能力題目所討論的主題,我們現在人整天在網路上,閱讀量其實不小,但品質可能不夠好。同樣的,現代人也有很多寫作的機會,但在社群媒體上發心情文或是在通訊軟體上聊天,可培養不出什麼好的寫作能力。
以上是知識寫作架構圖的簡單說明,希望能把自己的這一套方法提供給有需要的朋友。
好知識值得瘋傳,真專業必須爆紅。讓泛科學幫你一把,打造你的專業知識品牌 !
華文世界唯一針對專業知識傳播/科普傳播需求者設計的課程上線了!請看全台最大科普網站 PanSci 泛科學、Punchline 娛樂重擊、NPOst 公益交流站總編輯、全球之聲中文版發起人鄭國威把自己掏空,告訴你如何把艱深難懂的硬知識,變成不分享會死的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資訊?馬上到泛科學院!
關於作者
|
鄭國威小時候是那種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關心台灣的傳播環境跟媒體品質,現在是PanSci 泛科學網的總編輯。如果你想成為PanSci的專欄作者或是志願編譯,也可以跟我聯絡。kuowei@panmedia.asia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