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補語是謂語動詞或形容詞的後置成份或連帶成份。補語和謂語動詞或形容詞之間是補充和被補充,說明和被說明的關係,補語和謂語動詞或形容詞(這一部分用紅色標明)有的是直接組合,有的中間需要使用結構助詞「得」。例如: 1.這家的早餐好吃<極>了。 2.弟弟把水池弄<髒>了。 3.君君困得<睜不開眼睛>。 4.老師對這道題目解釋得<相當深入淺出>。 二、補語的構成 (一)形容詞經常作補語。例如 1.這個解題思路,她也困學<懂>了。 2.錯誤問題一定要弄<清楚>。 (二)動詞作補語 並不是所有的動詞都能充當補語,能作補語的主要有兩類:單音節動詞和趨向動詞。例如: 1.姊姊已經學<會>了打毛衣。 2.老爺爺昏<過去>了。 (三)副詞作補語 能作補語的只限於極少數幾個副詞。例如: 1.這部車好<極>了。 2.教室裏熱得<很>。 (四)量詞作補語 只有極少數量詞,如些、點兒等可以單獨作補語。例如: 1.小馬比初來時候神氣活潑<些>。 2.媽媽振作<點兒>。 (五)代詞作補語 代詞作補語需用結構助詞「得」的幫助。例如: 1.好好的一雙鞋怎麼爛得<這樣>了。 2.宋經理,任務完成得<怎樣>了。 (六)介賓短語經常作補語,例如: 1.大嶼山,籠罩<在白茫茫的霧氣之下>。 2.我們的練習過去集中<在書本>。 (七)數量短語作補語 主要是表動量和表時量的,表名量的不能作補語、例如: 1.為了快點完成論文,他病過<兩次>。 2.他的母親身體已經很差了,要她多住<幾天>。 (八)偏正短語作補語,例如: 1.這一切都來得<好突然>。 2.這項工程過去做得<非常好>。 (九)並列短語作補語 作補語的並列短語,多為形容詞性的。例如: 1.那匹馬長得<高大、健壯>。 2.可是在這短暫的時間裏,他學得<多麼自然,多麼刻苦,多麼愉快>啊! (十)動賓短語作補語,例如: 1.連婆婆在鄉下也急得<生病>了。 2.教室裡所有的人都饞得<吞了口口水>。 (十一)主謂短語作補語,例如: 1.爺爺氣得<鬍子都翹起來>了。 2.我們嚇得<兔子到處亂竄>。 (十二)動補短語、連動短語、兼語短語以及某些固定短語也都可以作補語。例如: 1.他氣得<昏迷過去>了。 2.海水碧藍碧藍的,藍得<使人陶醉>。 三、補語的意義類型: 補語與謂語或形容詞之間的意義關係很復雜,下邊分別加以說明。例如: (一)、結果補語 這種補語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的結果,例如: 1.我們打<死>了幾隻蟑螂。 2.火把把整個廣場都照<亮>了。 (二)程度補語 這種補語表示性狀態或某些心理活動的程度,例如: 1.過去,那個街道臟<透了>。 2.參加體育鍛鍊以來,他的身體好<多>了。 (三)趨向補語 這種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例如: 1.這些遊客||剛剛去<過>青蓮寺。 2.這風||從東面吹<過來>。 (四)數量補語 這種補語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或時間,例如: 1.關於這個問題,我和她談了<兩次>。 2.那路人尖叫了<一聲>。 (五)處所補語 這種補語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例如: 1.俊杰同學坐<在課室里>,思考了很久。 2.我走<在草地上>。 (六)可能補語 這種補語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的可能與否,動補之間插入「得」表示可能,插入「不」或「不得」表示不可能。例如: 1.那裏水深,小孩過<不去>。 2.爺爺,你死<不得>,死<不得>呀! 四、補語與賓語的順序 補語和賓語有時同時在謂語動詞後邊出現,它們的排列順序大致如下: (一)「動(這一部分用紅色標明)—補—賓」式 這是最常見的排列格式,例如: 1.就在這個時候,明麗睜<開>了眼睛。 2.我們很多人沒有學<好>國語。 (二)「動—賓(這一部分用紅色標明)—補」式 這種排列順序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數量補語一般要放在代詞或名詞賓語後等;二是用介詞「以」構成的介賓短語作補語,要放在賓語後邊。趨向補語有時也放在賓語後面。例如: 1.後天,你別忘記了通知我<一聲>。 2.昨天,阿姨送了一包東西<來>。 3.他曾經給我們<以深刻的印象>。 (三)「補—賓(這一部分用紅色標明)—補」式 1.忽然,從他們的屋裡冒<出>一股濃煙<來>。 2.君君紅著臉,笑嘻嘻地送<出>水壺水杯<來>。 (四)「賓—補—賓」式 這種排列順序,主要是在雙賓語(這一部分用紅色標明)中間放進數量補語構成的,例如: 1.阿姨送我<一幅>水墨畫。 2.老師交給她們<一項>任務。 五、補語和賓語的區別 補語和賓語都是謂語中心語的後置成分,而且有些詞和短語既能充當補語,也能充當賓語,因此就有個如何區別和辯認它們的問題。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賓語和補語前面充當謂語中心語的詞類不同。 賓語前邊的謂語中心語一定是動詞,而補語前邊的謂語中心語(這一部分用紅色標明)可能是動詞,也可能是形容詞。例如: 1.大雄背課文。 2.大雄背了<一兩遍>課文。 3.那座樓高得<很>。 (二)賓語、補語跟謂語中心語的關係不同。 謂語中心語跟賓語是支配和被支配關係,賓語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回答「誰」、「甚麼」、「哪里」等問題。 例如:周一,我准備<去澳門>。 補語主要對謂語中心語起補充說明作用,回答「怎麼樣」、「多少」、「甚麼結果」等問題。例如: 1.婆婆在床上躺了<好一會兒>。 2.這件衣服媽媽改過<四次>。 在賓語和補語中,都有一種表示處所意義的,二者如何區分?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充當的材料不同,賓語主要由處所名詞充當,補語主要由介賓短語充當。例如: 1.我在香港。 我生<在香港>。 2.他來中國。 他來<自中國>。 (三)充當賓語和補語的材料不同。 (1)名詞充當賓語是經常性的,大量的,而充當補語卻是相當少見的,即使有也是名詞性短語,名詞單獨充當補語並不容易,例如: 1.我們一起生活<一段日子>。 2.瞧你弟弟笑得<那副樣子>。 (2)代詞經常作賓語,但很少作補語。代詞中有少數幾個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如:這樣、那樣、這麼樣、那麼樣、怎樣、怎麼樣)有作補語的能力,其他代詞都不能這說明代詞作補語並不具有普遍性。如:長得﹤這樣﹥、寫得﹤那樣﹥、弄得﹤這麼樣﹥、考得﹤怎麼樣﹥等。 (3)少數副詞(如:很、極、萬分)只能作補語,不能作賓語。 (4)「的」字短語只能作賓語,不能作補語。 (5)一般來說,介賓短語只能作補語,不能作賓語。 在介賓短語中,只有一種表目的的可以充當判斷賓語(這一部分用紅色標明),這應看作少數例外。如: 1.內容要正確,表現形式要恰當,都是為了讀者。 2.她是為你著想,也是為了你們兩人的將來。 (6)數量短語既可以作賓語,也可以作補語,容易分不清,區別的辦法是主要看數量短語的性質:表動量和時量的是補語;表名量的是賓語。例如: 1.每天早晨,他總要繞操揚跑<三圈>。(表動量) 2.爺爺在鄉下住了<一輩子>。(表時量) 3.最後的結果只有一種。(表名量) 4.電視機,我買了一臺。(表名量) (7)動詞、形容詞既可以作補語,也可以作賓語。動詞、形容詞作補語是常見的,沒有甚麼條件限制,作賓語時是把運用行為、性質狀態當作一種事物 來看待。動詞賓語前邊的謂語中心語主要是表示處理、被動等意義的動詞,如:加以、予以、遭受、愛、喜歡、厭惡、怕、進行、停止、准備、得到、失去、學習、 鑽研等。形容詞賓語前邊的謂語中心語主要是表示心理活動、主觀感受和呈現意義的動詞。如:愛、厭惡、覺得、感覺、感到、顯得等、例如: 1.這個錯誤一定要在短時間內加以改正。(動詞賓語) 2.他們的請求遭到拒絕。(動詞賓語) 3.她最愛乾淨。(形容詞賓語) 4.我已經感覺疲倦了。(形容詞賓語) 5.這麼一打扮,你顯得更漂亮了。(形容詞賓語) (8)偏正短語、並列短語、動賓短語和主謂短語雖然都能作賓語和補語,但它們的組合方式不同:作賓語時(這一部分用紅色標明)直接與謂語中心語組合;作補語時卻需要用結構助詞「得」引進。例如: 1.A.他們在那裏進行爭取自身利益的活動。 B.太平山頂的夜景,絢爛得<多姿多彩>。 2.A.廣場的周圍是數十棵高大的榕樹和十多排鮮豔的鬱金香。 B.他們比得<越激烈,越緊張>,我們越興奮。 3.A.有些人在公共場所也喜歡大聲喧嘩。 B.她怕得<發抖>。 4.A.經理認為李先生提出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B.我餓得<肚皮貼住脊梁骨了>。 | |||
實用中文語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